中国航天员有望在太空吃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并实现植物提供用氧。此项试验意义非凡,试验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及未来的月球基地都不必再携带大量制氧剂和生活物资,为未来建设月球基地和登陆火星人员实现生命保障自给自足走出了第一步。
1日17时04分20秒,随着一声“开舱”的口令,中国航天员中心试乘员唐永康、米涛走出舱门,吸了一口久违的自然界的空气。他们在位于北京航天城的密闭试验舱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科学试验。这是我国第三代生态生保系统试验出舱现场。
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邓一兵将试验的成功解读为:中国航天员有望在太空吃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并实现植物提供用氧。此项试验意义非凡,为未来建设月球基地和登陆火星人员实现生命保障自给自足走出了第一步。
舱内能吃新鲜蔬菜
“感觉很奇妙,我很喜欢吃这里的蔬菜”,试乘员唐永康说。唐永康、米涛两人在过去的30天里,生活在总面积54平方米的密闭舱内,模拟了航天员在太空的生存环境。他们的生活空间,除了18平方米的乘员舱,还有36平方米的植物培养舱,种植了生菜、油麦菜、紫背天葵和苦菊4种蔬菜。两人每天的食品以航天食品为主,不过和太空中的航天员不同,他们在午餐时吃到了自己培育出来的新鲜蔬菜,当然吃的还只能是未经加工的凉菜。
记者通过舱门看到,绿色蔬菜在红色LED灯光的照射下,长得很是茂盛。密闭舱像一个“两居室”,大屋子用来种菜,小房间是二人的生活空间,他们在这里可以吃饭、睡觉、健身,还能上网办公,两个房间的空气是互相流通的。在数盏LED灯光的照射下,大屋内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净化舱内乘员呼出的二氧化碳,使舱室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保持动态平衡。
在制氧绿植的选择上,科研人员也煞费苦心。中国航天员中心研究员、试验负责人郭双生说,本次试验选择的生菜等4种蔬菜的氧气转化效率最优,也就是说同等种植面积下可以吸收最多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最多的氧气。
月球基地可养海参泥鳅
不只是蔬菜,未来的太空生态园中还会种小麦、养动物,航天员可以亲手收割并把小麦磨成面粉,制成各种面食。据介绍,未来要长期驻守太空,人类所依赖的粮食要实现自给自足,因此粮食种植是必须攻克的技术关。而太空中养殖的动物,将优选无异味儿的水生动物,入选的鱼类等还要少骨、少刺、生长快,最好全部都能食用,为航天员提供动物蛋白质,泥鳅、海参等都是目前的备选品种。
未来在太空可自制氧气
郭双生告诉记者,试验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及未来的月球基地都不必再携带大量制氧剂和生活物资。
据介绍,密闭舱内,人的活动对氧气含量影响明显。试验数据显示,每天试乘员上床休息后,舱内氧气含量就会明显升高。而早上唐永康、米涛起床开始刷牙时,舱内含氧量就会随之降低,两人开展有氧体能训练时舱内的氧气含量最低。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邓一兵表示,目前可以确定,每13.5平方米绿色植物可为1名中国航天员提供足够的氧气。
此前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均使用高压氧气瓶供氧或电解制氧,维持航天员生命,净化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则使用化学药剂等完成,而未来用植物供氧的太空舱内,舱体内的氧气完全由其搭载的4种蔬菜产生。高压氧气瓶和制氧药剂将成为应急物品,只在二氧化碳浓度超限时使用。
邓一兵表示,中国航天员中心正计划申请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规模更大的太空密闭生态循环系统研究基地。建成后的基地主要包括舱体结构、物质生产、乘员生活与健康保障、作物收获与食品加工、资源再生利用、环境控制、能源供应、应急生保、科学实验和数据图像语音管控等多个功能单元,具备开展4到8人、数月到数年的先进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综合集成试验研究的能力,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和登火星计划等外星球基地生保系统的设计与研制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