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跟城里人一样的房子,走上流金淌银的产业路子,健身有广场,农闲进书屋,看小病不出村,自来水管进屋……时下,在山东曲阜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农民幸福指数节节升高。
壮产业:农民腰包鼓
在曲阜尼山镇南辛村,村民刘宪菊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每亩可获得830元流转费,还可获得100元政府补贴;她自己在承包大户的菜畦里打工,可谓一举两得,“正常上下班儿,到点来,到点走,像工人一样。”一手拿租金,一手领工资,刘宪菊真切感受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增收喜悦。
尼山镇作为该市土地流转的典型例子,从2009年起,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但由于整体规模小、农户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始终处于“小打小闹”的尴尬境地。2011年,为壮大镇域经济,曲阜把尼山镇确定为“观光农业主导型”乡镇,尼山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把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鼓励农户通过转让、出租、置换、转包、转租等多种模式转“活”土地,一次性流转土地1.9万亩。截至目前,曲阜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14.2万亩,农民群众从昔日一家人围着3亩地转,到一年“刨”七八千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双收益。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前,曲阜各镇街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1个服务业引领型、8个工业主导型、3个观光农业主导型镇街已初见规模,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体系。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开展“双增双富”创建,成立了凌云草莓合作社、林丰葡萄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经济组织,相继涌现出一批现代种植、养殖大户,“三产”发展载体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一大批本土创业者撑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强基础:乡村换新颜
曲阜吴村镇九仙山附近的龙尾庄村游人如织,今年以来这个村已接待游客11万人次,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聚宝盆,一个个果品自采园、农家乐项目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巨大的改变,得益于新修建的11.7公里的农业观光大道,不仅改善了农民出行条件,更搭建起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阳光大道”。
道路是农村发展、群众生活改善的骨架。曲阜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头等大事,投入资金2.8亿元,共建设农村公路及村内道路810公里,405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是曲阜以往10年公路建设的总和。
“以前村里卫生没人管,自从实行市乡村三级垃圾处理以后,村里有了专门的保洁员,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们也不乱倒垃圾了。”曲阜防山镇李家村书记李长兴告诉笔者。
作为改善农村面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又一重要举措,曲阜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累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在全市镇街配有1000多个保洁员,建设垃圾池1651个、投放垃圾桶(箱)1382个,“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长效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阳光下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楼房漂亮整洁,这就是建成不久的曲阜西终吉农村社区。60多岁的村民孔凡平在自家120平米的楼房里感慨道:“现在家里煤气、暖气、有线电视样样都有,真没想到俺活了大半辈子,还能享受这么好的生活。”在村里,像孔凡平这样“上楼”的村民已有200多户。目前曲阜新农村社区改造工程在建项目22个,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1万户。
惠民生:社会事业实
投入使用两年多的曲阜小雪街道综合文化站,如今已经成为镇上人气最旺的公共场所。在这个1000多平米的文化站里,村民们不仅可以读书、看报,还能跳舞、听戏。村民张运兰说:“自从文化站建成后,俺一有空就约着乡亲们来这里,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 和张运兰不同,尼山镇西曼村村民秦洪代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农家书屋的“好处”,由于他勤看书、爱学习,他种植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一年收入就上万元,农家书屋俨然成了他的致富“加油站”。
文化惠民,书香四溢。曲阜12个镇街目前已全部建成符合省市标准、制度规范、管理有序的综合文化站,围绕构建“15分钟文化圈”,大力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支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覆盖率达100%。实施了乡村文明欢乐行、农民教育、孝贤文明“一十百千万”等系列活动,群众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又到领新农保的日子,时庄街道后时村村民孔凡春 拿着政府发放的“红本本”,在银行里领回了本月的养老金。在农村生活了60多年,“靠天吃饭、靠儿养老”的传统观念一直根深蒂固,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农民身份的他,到了晚年居然有政府为他买单养老。
保障越来越充分、生活越来越富足,近年来,曲阜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编织得越来越密。截至目前,全市新农保已覆盖12个镇街405个行政村,参保人数38.44万人,参保率达到99.8%以上。(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