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过后,入冬之前,各地一大批食用菌 大棚建设开始用于今冬至明年的生产。从往年的生产情况来看,同时修建的菇棚,其用于食用菌生产的效果却参差不齐,甚至大相径庭。据调研分析,个中原因除去棚墙质地、厚度和棚顶的倾斜度、塑膜的质量以及草苫等覆盖物等物质因素外,与其使用者对栽培环境各因素的认识以及对各因素的协调手段乃至能力等,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食用菌栽培生产,是各种条件包括基料、菇棚、水分、菌种等物质因素配合温度、氧气、光照等可调控管理因素共同作用而完成的,人工栽培管理的真正含义应该以后者为重;物质因素与管理因素各项细分条件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交互影响,形成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网络"关系,不予协调或协调不好其内部关系,很难或无法达到栽培生产的设计目的。只有根据食用菌品种的生物特性,并根据其不同生长阶段,严格调控各种环境因素,才可能充分发挥大棚在食用菌生产上的优势效应,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的。
菇棚的建造形式及其用途
根据现有食用菌品种的生产及其模式,目前一般有圆顶大拱棚、斜面棚、仿冬暖式大棚、冬暖大棚等,除大拱棚外,其它几种形式又有半地下及地平面两种,即使半地下棚也因下挖深度的不一而不同。受建造成本、栽培方式、栽培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山东各地以斜面棚和仿冬暖式两种为主。所谓用途,并非指某种大棚只能用于栽培某种食用菌,而是说某个或某类食用菌品种较适合。如大拱棚,以栽培真姬菇为主,同样可用于初冬季节以前的平菇和阿魏菇、杏鲍菇、鸡腿菇栽培。真姬菇于10月~11月出菇,不再进行管理,而大拱棚具有投资省、建造快、用后即可拆除等特点,恰好能结合真姬菇的生产特点;而在该时间段内,其它品种则不能完成出菇即进入低温季节,由于大拱棚高、宽、大和无墙等特点,故不易升温和保温,因此,对其它品种而言,只能说可以栽培,而不能说可行,更谈不上适宜。又如地下或半地下大棚,相对地面大棚而言,其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但保湿性较好,这一特点刚好适合鸡腿菇等易老化品种,但对耐二氧化碳能力差的草菇、猴头菇则不适合。如对该类大棚加以改造,增加相应的通风换气功能,则可栽培几乎所有品种。仿冬暖式大棚,较之斜面棚,用于栽培的时间可向低温方向延伸,如一般斜面棚进入11月份时,温度急剧下降,一般菇类很难现蕾,而仿冬暖式大棚内则仍可保持较高温度,除高温品种如草菇、双环菇外,其它中温型品种可照旧出菇。但如进入12月份,能够正常出菇的恐怕只有冬暖式大棚了,但由于建造成本高等原因,眼下少有采用者。考虑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我食用菌产品的需量剧增等原因,我们的食用菌将大面积实施周年化生产,届时,冬暖式大棚将会全面开花;因此,作为方向性的问题,笔者于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各地朋友参考。
菇棚的基本结构
1.大拱棚 无墙体,全支架,全覆塑膜及草苫。一般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竹木结构约需1000元左右,全部材料可用2年~3年,折旧成本只要数百元。考虑11月份的温度下降,也可建半墙式,即四周墙体建高50厘米左右;使棚为东西向,不须设通风孔等,只留一进出口,必要时掀膜通风即可。
2.斜面棚 东西向,四面土墙,上架竹竿类,覆膜即成。半地下结构时将挖出的土直接码垛至北沿,即成一自然斜坡;地平面建棚需打土墙,南高约80厘米左右,东西两山墙亦用土墙,其中一头留进
出口,棚顶覆草苫、秸秆类遮荫保温,根据生产季节及栽培品种灵活掌握。该斜面棚一般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修建成本约2000元左右。
3.仿冬暖式大棚 东西向建造,三面或四面土墙,墙体厚0.5米~1米不等,棚中设1~2排立柱,将架杆缚牢且使棚面略成拱形,以更好地接受阳光。该棚内空间较大,一般南边高约1.5米左右。进入操作时基本不受限制,北边高2米以上;由于空间宽大,保温性、通气性较好,但建造成本亦高,一般200平方米大棚约投资4000元左右。
4.冬暖式大棚 该棚同蔬菜大棚(日光棚室),严冬季节最低棚温可保持在10℃以上,对于中温型食用菌的出菇十分有利,尤其适宜进行高档珍稀菇类的生产,是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投资较高,一般需6000元左右,目前生产上采用较少。
棚温的调控
大棚内的温度有着季节性周期变化和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a、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b、随太阳的不同高度而变化;c、昼高夜低。因此日常管理应根据季节及每天的不同时间段予以具体实施,其中,又因棚体结构及其材料各异,管理上又有所不同,各地菇农朋友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施管理,本文只就一般化问题予以讨论。
棚温的季节性变化,首先应通过调整棚顶覆盖物的厚度予以调控。如进入低温季节后,加厚覆盖物,随着气温的继续下降,可采用二膜夹一苫、双膜双苫等措施,气温低于-13℃时,除中午时分卷草苫透进阳光外,可临时采取火炉升温的方法。这里请注意一点:一般食用菌品种不喜过强的光线,因升温而卷苫时,强光进入棚内,轻则使子实体发育严重受阻,重者形成灼伤导致死亡,有效的防止措施是在棚内顶部拉一层遮阳网,对某些不喜光的品种如双孢菇、姬松茸等,可将遮阳网改为黑塑膜,但必须与棚膜有不小于20厘米的间距,使光热入棚后光线被黑膜挡住,而热量则从黑膜的接茬处及其周边进入棚间,从而使棚温升高。鸡腿菇子实体的洁白度、光滑度亦随着光线的下降而提高,所以也可采取该措施。此外,也可采用“双棚制”,即在大棚内再加小拱棚,拱棚采用黑色塑膜,效果更佳。一般食用菌很难在5℃以下发生和发育,因此,棚温的一般要求是6℃以上,以15℃左右为最适宜,在每天的温度变化过程中,尽量使之保持缓慢升降,不可使温差过大,尤其不能使温差骤然拉大,否则,幼蕾及幼菇将因不适应剧烈的温度变化而萎蔫、死亡,这种现象,与人在骤冷骤热环境条件下,抗性较低、易患感冒的道理相通,应当引起特别的注意。高温季节时,可采取措施加厚覆盖物,在棚顶上1米~2米处搭设支架,或拉遮阳网,或种植长蔓型植物如南瓜、葫芦、佛手瓜等使之爬满支架,形成绿色天然遮阳降温隔离层,同时兼具增湿、增氧等多重功能;此 外,加强棚内夜间的通风,适当加大棚内湿度等,均为降温的重要手段。总之,棚温的调控除根据栽培品种的特性要求外,根据季节的变化实施不同的管理,将是食用菌增产增收的工作重点之一,马虎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