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温室大棚放风是种棚菜农每天的主要任务之一,似乎人人都会做,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菜农一般都认为放风是为了调节棚内的温度。“温度升高后,放风就行了。”放风是为了调温。其实,放风只考虑为调节温度的高低还是不够的,调温只是放风的几种调节之一。 最重要的是,应注意放风的早晚对光合作用的调节。在蔬菜大棚中,晚上会积累较多的二氧化碳,这主要是由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而释放出来的,也由蔬菜的呼吸作用而产生一部分。因冬天傍晚大棚关闭,会使晚上棚中的二氧化碳积累到很高的浓度,通常有机肥充足的棚可达1500毫克/升,甚至更高,这个浓度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5倍。所以充分利用棚中的这些二氧化碳供应光合作用的需要,会使光合产物数量大幅度提高,明显增加蔬菜产量。这就要求菜农注意不能过早地放风,以免使棚中的这些二氧化碳逸出棚外,白白跑掉。科学研究认为,拉开棚上的草苫子后,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棚中积累一夜的二氧化碳,可供棚中蔬菜一小时左右的光合作用的需要,所以即使温度条件适宜放风,在拉开棚后一小时之内也不要放风,放风就是错误的。过早放风会使部分二氧化碳扩散到棚外,其实是减少了光合产物的生成量,菜农该得到的产量没得到。
如上所述,拉棚见光后,棚中的二氧化碳只够一小时所需,如果一小时后还不放风,棚中的二氧化碳已耗尽,则光合作用会停止。即使光照条件再好,也没有光合产物生成,白白地浪费了上午的大好时光,所以只要温度条件适宜,在拉棚一小时后,就应立即放风,使棚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早进棚,使蔬菜的光合作用连续地进行。所以拉棚一小时以后不放风是完全错误的。有时为棚外温度较低时维持适当的棚温,可以把放风口由小而大地分段放开。
科学研究认定,每天上午、下午的光合作用产物是不一样的,上午占到了光合产物的70-80%,下午只占20%-30%,所以应重视上午的二氧化碳早进棚问题,抓好了上午这次早放风,就是挖掘了冬季大棚蔬菜的增产潜力。
应注意放风时对湿度的调节,如果棚内湿度大,蔬菜的许多病害就有可能严重发生,如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及各种细菌病害、根茎部的病害等,所以要注意“放风排湿”,但放风排湿决不是打开放风口就解决了湿度大的问题。相反,在棚温较低时,过早放风会使湿度增大,所以通常为排出湿气应先提温后放风,只有提高了棚温才能把湿度降下来。没有提温在先,放风排湿是难办到的。提倡冬天浇水以后的当天及第二天,把棚温提高2-3℃,既提温降低了湿度,也提高了地温,使因浇水下降的地温得以很快恢复,能预防因冷水伤根造成的闷根、烂根、心叶变黄等问题的发生。
放风对温度的调节会间接影响光合速率。科学研究表明,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如蔬菜在20℃,光合速率为10℃时的两倍,30℃时则是20℃的两倍,所以在光照条件良好的条件下,对喜温蔬菜要把温度调节到24-30℃之间。当然也不是越高越好,一般蔬菜除甜瓜、西瓜外,高于30℃会因呼吸强度提高而增加光合产物的消耗;西葫芦、芹菜等高于25℃反而对生长发育不利。其最适温度值也因蔬菜种类不同而不同。要通过放风调节棚室温度,适应蔬菜对温度的需求,这也当属于和谐栽培的内容之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