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于寿光“大西环”现代农业走廊,但见一排排高标准的智能温室鳞次栉比,种子试验区、种苗培育园、有机蔬菜区应接不暇。从分散种植到集约发展,从种菜卖菜到种苗培育,寿光蔬菜正大踏步迈入高端时代。而寿光蔬菜产业的每次上档升级,无不留下了该市人大常委会的深深印记。
建立标准、抓好监管,质量安全才是最大竞争力
“我们的蔬菜贴上了信息化条码,不管走到哪里,消费者都可以查到蔬菜的来源、施肥及用药情况。”寿光市田苑果菜生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香介绍说。经国家条码推进工程办公室批准,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在寿光市实施。
“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蔬菜标准化生产规范,并建立健全管理与检测体系。”在一次蔬菜标准化生产视察中,寿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德峰指出了蔬菜产业发展的要害。
人大视察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市政府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局、农业局制定了寿光蔬菜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如今,“卡着尺子种菜,拿着标准检菜”已成为常态。种植管理,从行距、间距、高度都用尺子“说话”;施肥用药,从时间、品类、剂量都按规定操作。市政府还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14处镇、街道全部设立了蔬菜质量安全监督委员会,村级配备了监督员,三级监控网络实现无缝对接。市政府还每年拿出3000万元扶持有机蔬菜园区建设,该市有机蔬菜园区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
只有抓住科技“牛鼻子”,蔬菜发展才能高人一筹
在第十三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7号展厅,蔬菜生产监控平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一科技展示,传达出了寿光蔬菜未来发展方向——以农业科技引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
为提高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寿光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进行调查,提出财政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要占到总支出的1%以上,要狠抓人才队伍和研发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激励政策和用地优惠政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等建议。
目前,该市农业新科技、新品种覆盖面达95%以上,水肥一体化面积达2万亩,配方施肥面积达25万亩,菜沼综合利用技术推广面积达5000多亩,政府补贴生物菌肥面积达3万亩,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面积达50万亩。“在寿光,大量的农业种植技术掌握在农民手中,这是我们寿光蔬菜的核心价值所在,学科技、用科技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寿光市农业局局长杨维田说。
蔬菜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集约化是必由之路
当前,大棚蔬菜种植在全国已遍地开花,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赢得新一轮蔬菜发展先机?寿光蔬菜集约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好路子。
“要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民集约发展、抱团经营。”在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执法检查中,带队领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要求。此后,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以此为标志,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加快发展种苗产业,抢占蔬菜发展制高点
说起寿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种菜、卖菜,岂不知,寿光蔬菜产业已悄然开始了从“种菜卖菜”向“育种卖苗”的转型:全市育苗企业达100余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育苗能力达10亿株,种苗销售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北京、山西、江苏、辽宁等地。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加快蔬菜种子、种苗发展的议案》被确定为大会一号议案。“种业企业存在小、散、弱,研究力量分散,技术设备落后,财政投入不足……”该市人大常委会在该议案的处理意见中提出,“要创新种子研发体系,完善人才激励、财政扶持政策,着力抢占蔬菜发展制高点。”
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落实,寿光蔬菜种业科技创新孵化器由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投资2亿元组建,目前已整合多家国内外知名种子研究机构。寿光科技学院依托学术优势,投资4000万元组建了生物工程研发中心,具备了承担重点农业研发项目的条件。市政府还规划建设了2000亩的国家蔬菜种子创新基地和3000亩国家创业园,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种子研发机构落户该市,中国蔬菜种业“硅谷”已现雏形。目前,该市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已达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