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是我国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新发害虫,以幼虫咬食玉米苗茎基部,9叶期以前造成死苗导致缺苗断垄(苗龄越小受害越重),严重影响玉米生产。2011年由于幼虫盛发期与玉米苗期吻合,大面积突发危害,局部损失严重。据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监测,今年5月下旬始,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普遍出现成虫峰,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灯下虫量是去年同期的5-8倍。预计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进入幼虫盛发期,与玉米苗期吻合,将再度暴发危害。为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农业部特此制定了《2012年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一、全面加强监测预警
二点委夜蛾是新发害虫,发生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全面掌握发生动态,准确判断防治适期,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做好成虫系统监测。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尤其是麦茬夏玉米种植区,适当增加测报灯数量,至玉米9叶期结束,每天观测成虫消长发育情况,准确预测幼虫发生高峰期,结合玉米生长情况,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二)开展幼虫大田普查。玉米3叶期开始,系统开展大面积普查,准确掌握发生分布区域、虫口密度、发育进度,明确防治田块和防治适期,指导农民开展防治;玉米9叶期后,调查被害株率、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和防治效果。
(三)严格信息报送制度。在系统监测基础上,严格执行周报制度,定期报送调查数据信息,省级植保机构加强信息调度,全面反映虫情发生防治动态、已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科学制定防控对策措施
玉米苗期是二点委夜蛾幼虫危害关键时期,幼虫喜阴、喜湿,白天隐蔽在麦秸、麦糠底部,晚上爬行至玉米植株基部咬食危害。因此,防控策略上要牢牢抓住玉米苗期这一关键时期,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科学治虫保苗,保障生产安全。
(一)农业防治措施。推行小麦收割后旋耕灭茬、露行播种,或及时清理玉米苗周边麦秸和麦糠,露出播种沟,尽量创造不利于幼虫栖息的环境。同时,结合虫情预测,重点发生区按5-10%比例,适当增加播种量,并适当推迟定苗时间,保证全苗壮苗。
(二)物理防治措施。成虫发生高峰期,大面积推广应用灯诱、性诱等技术,有效诱杀二点委夜蛾成虫,尽可能降低田间落卵量,减少幼虫发生数量。
(三)化学防治措施。一是推行种子处理。选用内吸性好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拌种或包衣,减轻苗期危害;二是做好播后苗前喷雾。麦秸、麦糠覆盖度大、幼虫密度高的田块,播后苗前选用甲基异柳磷、毒死蜱、乙酰甲胺磷、辛硫磷、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等农药,用足水量喷雾,杀灭麦秸上成虫、卵和低龄幼虫。三是出苗后采取毒饵毒土法防治。选用乙酰甲胺磷、敌敌畏、毒死蜱和辛硫磷等农药,与炒香的麦麸搅拌配制成毒饵,或与细土搅拌制成毒土,傍晚顺垄堆撒于玉米植株附近,毒杀幼虫。四是苗期顺行喷淋防治。重发田块选用毒死蜱、乙酰甲胺磷、辛硫磷、甲维盐等农药,利用扇型喷头对准玉米苗的茎基和根部顺垄喷淋,杀灭大龄幼虫。
特别要注意的是:为防止发生药害,喷洒有机磷农药的田块,一周内禁止喷洒含有烟嘧磺隆的除草剂。
三、切实强化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把“治虫保苗”作为玉米田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及早安排部署,落实防控责任,完善防控方案,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力争把危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加强监测预警,准确发布预报。各级植保机构要加大监测调查频度和宽度,准确掌握虫情动态,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信息到位率;将二点委夜蛾作为重大病虫,严格执行发生防控信息周报制度、重大灾情及时报告制度。
(三)加强宣传培训,确保技术到位。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发放明白纸、赶科技大集和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将虫情信息和防治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广大农民群众防治意识,指导农民及时、科学进行防治。
(四)加强组织发动,提高防治效果。二点委夜蛾是玉米新发、突发害虫,防控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要采取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相结合、综合防治和应急防治相结合的措施,努力提高防治质量,确保防控效果和效率。
(五)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措施到位。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建立健全防控督查指导机制,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在防控关键时期组派精干力量,分赴生产一线,加强督导检查,强化协调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及时落实到位。aa